第341章 巡查东辽(七)(1/2)
大宋帝国京师正在浩浩荡荡的搞帝国企业制度改革。而远在东辽巡察的英明神武的赵宇皇帝陛下只是看了一眼《大宋帝国政治经济改革重组方案》,实际上是一字一句的认真斟酌,最后将文件名改为《大宋帝国济改体系指导方针及大纲》。
最忌讳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后方指挥前线。京师即便有内导部可以收集大量的情报辅助政策研判。但实际上,这个年代压根儿不可能完全的了解策,致使损失惨重,所以不能出具体的章程,只能出大体指导意见和方针。
一边执行,一边遇到问题就修改。不能一板一眼的完全按照计划实施。赵宇目前的重还是在全国各地的巡查工作上。至于帝企改革之事,还需要往后推一推。
东辽地区的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冻土开发也是一个大难题东辽地区的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冻土开发也是一个大难题。帝国有关部门与外国相关资本合作,在海外大开产业系统,致使产业升级后大量人口失业,沦为流民。后帝国再以极低的人口价格拉出来,用于特殊地区的开发。
可以说,东辽地区每一亩荒地的开垦,都有几条人命搭进去。开发结束之后。会随机挑选一批外夷人获得帝国国籍,本质上虽然是苦力,但是他们的生活比以前要强许多,再加上东辽地区的肉食不缺,所以他们的伙食要强很多。
这些人少部分会在当地扎根,获得临时籍贯,从事基层工作。从事低层工作,少部分在几代更迭后会转为帝国国籍逐步消化。多数会被官方统一带走,参与其他的大型营建项目,与他们本国的土地和相关领域吗,自然是有帝国的人去。
东辽农场与关内的农庄是两种配置。本地农场除了耕地之外,还有畜牧业,煤矿资源开始启用之后,东辽各地的煤矿资源由于材质和等级比关内的水平高不少,因此,东辽地区的煤矿资源,东辽省衙署直接和主管煤矿的煤矿集团购买一部分在以内部价格出售包给郡县两级用于农场集体供给包括日常取暖和公用单位取暖以及工业启用。
隆昌县是东辽地区第二个设立的县级行署,所以基本配置是东辽地区比较强悍的县级单位,刚好辖区内还有一座中型煤矿。因此,隆昌县分配到了制煤厂的落户。
隆昌县前身是大宋帝国东辽开发区第三开垦团。条件允许后,由东辽衙署宣布正式设立隆昌县。共有十二个农场。
早期是半军管制度。近些年来,东辽的发展速度已经赶上关内,除特殊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由军管转为民政管理制度。
东辽地区的人口正在不断加强,一方面因为本地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为关内减轻一下人口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一个就是世居在东辽山林当中的流族,有关部门不远万里进入深山中,系以谈判软硬兼施,先让他们干苦力,然后一步步提高待遇,再进行相关教育。在法统上认同是大宋帝国中原支族的一支。
吸收的外国廉价劳动力,帝国本土的产业革新是严格把关的,以防科技更新太快,导致大量人口失业,造成社会问题。但在海外,就不用顾及这么多,生产越便利,成本越低,挣的钱就越多,直接和国外的利益阶层合作,这是大量人失业,然后再低价收回用于国内的大型工程建设。
像东辽地区每一亩地的开垦都要赔上几条人命,全部用本土国民,那太奢侈了,苗疆还有一些特殊地区,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搞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命去填,外国就是最好的。
当然,待遇上肯定比少数,肯定比不上,但多数情况下是比他们原本在本国的生活好的,并且帝国本土的上身渠道从来没有被停止,劳力之中只要肯干活儿的,都会予以嘉奖,甚至一些特殊人才能够拿到帝国绿卡,成为帝国子民。
同时帝国也在向外移民进行置换,占据本地人的生存空间,在联合上层以不见血的形式完成殖民或者是同化战略。
第三就是江南运动期间以及关内背叛劳改的罪犯会统一转移到东辽地区,扎根立业,历经十几年时间,基本上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成为当地的第一批士族力量。
第四就是安排过来的,官类人口,尤其是比较富裕的江南华江,这种传统的大省来说,人口压力比较大,这然这些年一直在开垦荒田,为了这就不得不开启产业时代,开放民间产业的建设,以让更多的有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人口压力问题,但是人有些欠缺。像东辽,西宁港城,海城以及海外签署移民是必要政策。
还有一波是比较少见的,是长期要驻扎在东辽地区,诸如东辽冶炼,东辽煤矿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家属也会迁徙到这里,一来方便家属团聚,二来的话也可以促进当地的一些发展。
运动期间,东辽地区由于特殊原因被免去,所以大量的人口往东辽地区待少部分,历经几年时间就已经选择在东辽地区成家立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解决了东辽地区的一些问题。
隆昌县几天前接到大宋帝国皇家事务所驻东辽办事处的通函,天子要来隆昌县视察。搞的,是一阵鸡飞狗跳。
隆昌县县令,大宋帝国忠卫社隆昌县社委理事长吴文斌。他是运动期间被家里安排到东辽地区避祸的,运动结束之后婉拒了返回关内,因为他和当地的姑娘结了婚。先是在公共教学点任教,转为公办学堂后,在初级学堂任教务长,最后又转到地区教务系统任职,最后又在东辽地区的组织建设部门工作,几年前刚刚调任隆昌知县兼任本县社委理事长。(东辽地区由于特殊工作需要,允许少量启用本地官员,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吴文斌不算本地人。)
一大早就带着隆昌行政和组织两套班子在县口排成两列,整整齐齐的迎接大宋帝国英明神武的赵宇皇帝陛下视察。
随着帝国一号马车驶进隆昌。吴文斌一打手势,开始一阵敲锣打鼓,欢迎。吴文斌高声行礼道:"微臣大宋帝国东辽省隆昌县令吴文斌恭迎天子圣驾。"
赵宇从马车中下来,挥了挥手,开口说道:"诸卿免礼。吴县令,若是没有什么要紧,公文就陪朕转一转,视察隆昌,其余各部各回各衙处理日常事务,不可因政懈怠公事。"吴文斌也连忙行礼说道:"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赵宇不是传统帝王,不玩礼贤下士那一套。吴文斌,级别太低,又不是嫡系出身,虽然不会给什么脸色,但是也别指望人对待嫡系出身的人一样,那样可以开玩笑和亲近。
吴文斌先是领着赵宇在县里视察。关内的县城基本上多数都已经有些年头,甚至有些已经有上百年,直接重建相当的麻烦。东辽地区不同县郡几乎是近几十年才设立的,所以设计审美上基本上是赵宇流行的风格。
目前,东辽地区的主要人口还是集中在农庄。县城一般情况下是聚集地和民政项目,比如说附近有个规模比较大,官方经营的矿场,那么矿场的矿工的集中宿舍以及配套的学堂,养老院呀?以及相关的配套单位就近安排在县城,一方面给县里创造生机,另一方面呢,也是统一安排,不过央管的一般是有自己单独的驻扎地,也就是一个小城。其次就是行政机关了,像是治安卫生,财政赋税以及县属企业和相关单位配套的家属院之类的,也会安排在县城,也让县城有一些生气。
赵宇看着几乎无人的大街,思索了一下对一旁的李忠开口说道:"收集一下材料,嗯,重点关注东辽地区这几年的民生发展,朕看看需不需要解除供给制?"李忠连忙应下。
由于东辽地区大开发的原因,所以东辽地区的相关口粮一般是配置。农庄的粮食统一收回,然后按人口家庭情况统一分配,多的一般集中在农庄用于储备粮或者是上交。相关的生活物资,农庄方面的也是直接发到农庄负责的供销社。随军家属以及相关单位的家属,也是由单位负责配发,也就导致东辽地区的普通商业几乎没有什么活路。所以基本上也不会出点什么商业街,类似的东西。
隆昌县城不算太大,赵宇很快就转完了,点了点头,表示还行,除了没有什么生气,但这也是基于东辽特殊的原因。
转着转着就转到中午了。吴文斌连忙开口说道:"陛下,已经中午了,微臣劳烦陛下移驾。到县衙的堂馆用膳。"赵宇摆了摆手,开口说道:"不必了,吃饭的问题就不用你操心了,制煤厂的待遇普遍来说都算不错,朕去搓一顿就行了。不许跟着你大大小小是隆昌主官去了,肯定能被认出来。朕要微服私访一下。"
吴文斌闻言只能说了一声遵旨,然后就走开了,吩咐手下通知制煤厂的伙食要搞得好一点,陛下要去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