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宰执天下(五)(1/2)
陈吉发对洪承畴与皇帝的密谋毫无不在意,因为他很快就不需要朝廷了。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整顿京城内的治理架构,强化了各种基层组织,包括社区保甲、商业行会、帮派社团等等,并将其并入合作社执委会各项职能,为的,就是接下来要做的一件大事。
成立近代性质的文官政府。
皇权时代,朝廷的架构总体来讲就是以“家”为蓝本,围绕皇帝及其家人运转的一套“管家”体系。这套体系对于日益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言,束缚严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明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新的文官政府,将强化对社会活动的管理职能,强化对社会问题的掌控能力。
为了同旧体系完全分开,陈吉发打算采取近代“特区”体系。
先在重要城市郊区开办工商业园区、科技园区或者商贸物流园区,吸收原有政治经济中心的人才、技术、资源,形成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取代原有的体系,从而避免血腥革命和文明倒退,即所谓的“增量改革”。
从江夏合作社派来大量的骨干如今已经在通州汇合,这里将采取近代化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兴建北平新城。
此外,为了加快与旧体系的接轨,从原来的六部、宫廷裁汰人员中挑选精干力量,充当新旧体系的纽带。
除北京之外,陈吉发在已经上表投靠的几个省份,均设置了类似的“特区”,这些特区采取金口镇的管理模式,设置合作社常委会、执委会,拥有完整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履行鼓励工商,兴办科教,保障民生等方面的职责,并按照一成五的比例完成税赋。
除此外,为服务新的文官政府执政,《大明律》的修订编制工作必须要立刻开始。
陈吉发打算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在皇权管辖范围内,还是按照原有法律体系,而在特区则实施新的法律体系。
为了避免被人攻讦,新的法律体系作为《大明律》修订案出台,具体编纂工作交由合作社调查统计局主持完成。
将事情安排妥当已经是七月中旬。
这个时候,许多陈吉发认为能担大任的官员,比如说范景文、史可法、邓来鸾、文安之、阎应元等等,都奉诏入京,被举荐到六部或者地方担任要职。
而那些历史上有名的软脚虾、反骨仔,也都搜罗证据判处抄家流放,整个京城政治生态得到肃清。
做完这些,陈吉发也打算逐步削减京城驻军,放开戒严,恢复正常秩序。
近卫军不可能一直驻扎在京城,合作社也不可能当明王朝的保姆。
发展自身永远是硬道理,在处理完朝廷中的蛀虫后,他便打算回江夏专心做好长江沿线的合作社事业,完成几座重要城市的工业化改造。
在走之前,陈吉发再次入宫,想要带走太子和长平公主。
由于帝后迟迟没有回话,这次他也不准备客气,直接带近卫入坤宁宫要人。
周皇后十六岁嫁给崇祯皇帝,次年诞下太子,算起来,今年也不过二十七岁,与陈吉发年龄相仿,放在后世,正是青春年华。
她长期养尊处优,又生育一对儿女,看上去有些富态。
陈吉发见了皇后,先行臣礼,随后便直接开口询问太子和公主的情况,皇后不悦,冷脸呵斥。
“武安公好大的胆子!这是不把圣上放在眼里吗?”
“不敢。如今天下动荡,臣带二位殿下出宫游学,也是想为陛下分忧。”
“若本宫不准呢?”
“那便要得罪了。”
“你是铁了心要让本宫骨肉分离?!”
“娘娘若要跟随照顾二位殿下,也是可以的。只是乡下辛苦,臣等怕照顾不周。”
周皇后本是书香门第,性格温婉和气,但也耐不住陈吉发如此嚣张跋扈,咄咄逼人,竟抓起几上茶盏朝他扔了过去。
“逆贼,你今日从本宫尸身上踏过去罢了!”
陈吉发有些后悔当时宫变的时候没有直接将太子公主给带走,现在他若是公然用强,显然会破坏这段时间好不容易恢复的秩序,有些举棋不定。
正犹豫间,听到外面通传,皇帝驾到。
崇祯皇帝自然没有好脸色,但他对太子公主出巡,却有别的看法。
如今他被控制在紫禁城,哪里都去不了,上朝都是拟定好的脚本,内阁和六部之前的宠臣全部完蛋。
虽然有些外臣私底下对他表达过忠心,但因为锦衣卫和司礼监都被控制了,他无从分辨这些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需要时间来慢慢运筹帷幄,扳倒政敌,恢复对内廷和外朝的控制。
而这个时候,如果有太子在外面作为策应,许多事情便方便许多。
最起码,他向外面传递消息,便可以借着给太子送信的名头。
“朕的太子,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武安公既然有心带他历练,皇后也必不太过忧虑。不过,长平公主身为女子表率,抛头露面成何体统?还是养在皇后身边教养的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