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要做千古一帝,当爱惜羽毛(2/2)
李瑛再次点头。
“财政大臣刘晏做事干练,恪尽职守,人品方正,但其性格稍软,可为辅相。”
李瑛不得不承认,张九龄看人的眼光确实准。
除了颜真卿之外,刘晏与李岘在历史上都曾经被拜为宰相。
李岘在李亨、李豫时期五度拜相,先后担任过京兆尹、刑部尚书、中书侍郎,多次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更是在李豫时期一度担任中书令。
刘晏的地位虽然不像李岘这么举足轻重,但却也靠着出色的经济头脑,在李豫时期官拜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京兆尹,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
颜真卿虽然没有做过宰相,却也在李豫时期官拜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师,赐爵“鲁郡公”,死后被追赠司徒,加“文忠”谥号,成为了大唐文官之楷模。
“好啊……张相所言字字珠玑,朕一定铭记在心。”
看到张九龄的精神逐渐萎靡了下去,语速也逐渐变得缓慢,李瑛决定结束今天的谈话,让这位老臣好生休息。
“老爱卿你就好好休息吧,朕不打扰你了,改天再来看你!”
张九龄忽然伸手握住李瑛的手掌,眼含热泪哽咽道:“陛下啊,臣能够得遇你这样的明主,虽死无憾……
但老臣临死之前,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恩准。
如此,老臣便可以……含笑九泉了。”
李瑛也握着张九龄的手掌道:“爱卿有话直说,只要朕能做到,一定会尽量满足你。”
张九龄道:“臣不求追谥,亦不求爵位,只求陛下能够善待太上皇,切勿弑父……
太上皇纵有千般不对,但他在位前期却也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武氏篡权之后的大唐重回正轨,再现盛世。
历史上的皇帝盛年英明,老年昏聩者比比皆是,纵然如汉武、高宗,在老了之后也是经常犯错。
更何况,太上皇乃是陛下的生父,陛下万万不可伤其性命,有悖人子之道,更会让陛下将来背上弑父、不孝的罪名……”
李瑛心中已经料到张九龄所求的必然就是此事,这也是自己迟迟没有弄死李隆基的原因。
放眼整个朝廷,曾经蒙受过李隆基提携之恩的比比皆是,超过一半还要多,除了张九龄之外,李适之、裴宽、皇甫惟明、韦陟等等都是李隆基手下的重臣。
自己倘若杀害李隆基,不仅会让天下人哗然,更会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巨大的污点。
以太宗李世民之强悍,在做了皇帝之后尚且不敢虐待李渊,而只是把他养在太安宫,让他锦衣玉食的安享晚年,更何况自己的功绩远远不能望李世民之项背!
不要说李世民,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个皇帝有胆量弑父!
或许杨广头上有弑父的嫌疑,但真真假假,扑朔迷离,难有定论,如果李瑛敢弑杀李隆基,那可真是破天荒的开天辟地头一例!
就算暗中毒死李隆基,又怎能堵住悠悠众口?
所以李瑛只能将老家伙囚禁在太安宫,让他与世隔绝,慢慢的自然死亡……
可以这么说,只要李隆基不是拿着剑站在李瑛面前互砍,李瑛就不能弄死他。
否则,死后只能背上骂名……
既然皇帝已经当到了这个份,能不弄脏羽毛就尽量不要弄脏,名垂青史,超越太宗、汉武,未尝不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老爱卿放心吧,朕会尽量善待太上皇。”
李瑛拍了拍张九龄的手背,“其实朕本来也想让他在兴庆宫像高祖那样锦衣玉食,安享晚年。
可惜他权利欲望太重,逃出长安挑起兵戈,致使数万将士死于非命,朕没有办法,这才将他禁足于太安宫。”
张九龄闻言猛然坐了起来,挣扎着从床上跳下,重重的给李瑛磕了一个头。
“若如此,老臣死亦瞑目也!”
“张九龄在这里代替太上皇的所有旧臣,拜谢陛下的好生之德!”
“老爱卿快快请起!”
李瑛急忙弯腰把张九龄搀扶起来,让他重新躺在床榻之上,叮嘱道:“张相啊,朕就此告辞了,改日再来看你!”
“恭送……陛……下。”
张九龄的声音变得有些微弱,微笑着目送大唐皇帝离开。
当李瑛转身远去的时候,两道泪痕顺着张九龄的眼角滑落,无人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