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吴挺行险(1/2)
杨沅出现在淮东战场,最大的作用就是提振士气、稳定军心,为刚刚到任的吴挺撑腰。
如果吴挺亲自指挥,并且能够取得一场大捷,吴挺在淮东宋军中的威望和权威也就能够确定了。
所以,杨沅才主动做了甩手掌柜,一切全由吴挺决定。
吴挺对于杨丞相的良苦用心自是心知肚明,对于丞相的全力配合,心中感激不尽。
杨沅退守宝应后,吴挺也就放下心来,开始执行他的淮东战略。
淮东地形是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水乡泽国。
当然,随着天气渐渐寒冷,大部分河网都已开始结冰。
只不过,这里的冰很薄,难以承担人体重量,对小舟也起到了阻碍行驶的作用。
倒是大船,仍能轻易撞开薄薄的冰层,来去自如。
鉴于淮东的如此地形,显然是不适合大队骑兵行动的。
而熟悉当地地形地貌的宋军,则可以采取伏击战、游击战,忽聚忽散,消灭敌军。
因此,杨沅这个活宝贝离开之后,吴挺便大胆实施他的战略了。
面对宋军的示弱,金军并没有犹豫太久,便果断进击了。
金军未必不能猜透宋军的战略意图,可是天然的地形就是如此,宋军依据这种地形,采取了最有利于他们的打法,难道你就不打了?
正面进攻的金军,也有的确是给负责阻击的宋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
但是在此过程中,金军后方的道路和桥梁开始频繁遭到破坏。
这让金军的补给和军力调动受到了极大影响。
他们交战区域,由于战事频繁,所以该地区本来就没有多少百姓居住。
如今又是冬季,很容易贯彻坚壁清野政策。
没有补给,那就会饿肚子。
饿着肚子,又如何打仗?
给金国造成巨大后勤压力的,正是辛弃疾。
他本来就熟悉金国地形,再加上他此刻率领的乃是禁军马军司。
而这禁军马军司中,就有一千多人,是之前为了呼应深入金国、营救山东义军的杨沅,在两淮地区来回横趟了一百多天的将士们。
他们对于这一区域的地形,简直是闭着眼睛,都已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使得大胆到只率不到两千轻骑兵便深入敌后的辛弃疾如鱼得水。
金军对于后方袭扰的这支宋军,也派出了轻骑兵进行追击作战,主力部队则坚定不移地继续南下。
只要淮东防线真的被突破,那么佯攻也未必就不能变成主攻。
金军将领完颜昂强攻山阳城北门,
萧玉指挥汉军步卒填平了护城河,
杨棠则架设石炮和金国仿制成功的火炮,对着山阳县城一番狂轰烂炸。
吴挺守的也很坚决,虽然他明知山阳城不是一座易守的坚城。
城头的神臂弓手,给予金军的杀伤是极大的。
不过,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死伤的多是汉军和渤海族士兵。
真正的女真勇士,并没有损耗多少。
等到城池被攻破,吴挺继续执行梯次阻击,率领重甲刀斧手在瓮城埋伏。
此一战,杀的天昏地暗,整个瓮城内外上下处处尸骸枕藉,血流汨汨。
随后,吴挺才率领大宋官兵撤出山阳城。
但是,在他们撤退途中,金兵一支铁浮屠突然出现,旷野大战,一场冲击,给吴挺又造成了重大损失。
吴挺原地结阵,与金兵对峙苦战。
而后面的金军也追了上来,吴挺彻底被围。
消息通过斥侯兵传到宝应城,杨沅一度萌生了亲自带兵去给吴挺解围的念头。
但是,最终他打消了这个想法。
吴挺年纪虽然不大,却是从懂事起就在西军里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人。
他从山阳城撤军的时候,不会不考虑金军的兵种构成。
尤其是完颜亮御驾亲征,铁浮屠是必然要出场的。
既然考虑到了,吴挺一定有他的打算。
杨沅若此时率主力,尤其是已经乘船沿长江一路东来,及时赶到他身边的火器兵前去救援,确实能给吴挺解围。
但是,吴挺立威于淮东宋军的时间,只怕就要延长许久。
吴挺不至于连突围救援的事都做不到,但是自己在这里却没有接到一个求援消息……
最终,杨沅选择了按兵不动。
这是风险,也是风头,杨沅把它们全都信任地交给了吴挺。
果然,危急时刻,虞允文出现了。
杨沅就算此时提兵救援,也不可能抢在虞允文的前面。
这显然是吴挺事先安排好的接应人马。
虞允文人还未到,洪水先来了。
附近两条河流,被虞允文的兵马截断河流,蓄水已经三天了。
冬季河水虽然较少,可是蓄水三天,决堤的场面,还是非常壮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