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小镇上的第一家企业(1/2)
比起另外一件事,洮河两岸住民长期以来因为河堤的争斗,远比这十里八村的歪风邪气可棘手多了。
这件往事,李总早前提起过,只是涉及一些团结问题,就不再详细赘述了。
不过那都是历史问题,贫穷问题,那个年代,国家也不富裕,财政捉襟见肘,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多少会出现一些疏漏。本身,洮河原始堤岸跨度长,修筑起来很费事。
多少年来,曾出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水灾,但都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件事就一直搁置下来。
直到后来,在李文归父亲出事以后,他才牵头捐助重金,配合政府的工程项目,把这项难题最终给解决了。
从此,在党的利好政策下,两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曾经因为河流问题引发的情感隔阂,在河堤修筑以后,很快得到了改善。
曾经的老死不相往来,到最后过桥做起了买卖,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1994年农历七月,麦子刚收完,李文归就带领几个较大的合伙人去了一趟广东,他们分散到各处考察了一番市场,最终把生意开拓到了整个广东省。
考察结束,回到老家,次日,李文归就摆了一桌酒席,在龙窑街上他的铺子里。
看似喝酒,实则是由他牵头,商讨一件更大的事。这件事,在去年土豆收购以后,尤其是超额完成了收购量,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市场前景。
从那以后,李文归有了更大的胃口,他时常睡不着觉,在夜里思考购销站下一步的出路。如果再不开拓市场,就会被别人抢先一步,到手的鸭子可就真的飞了。
他想了很久,论证了很久,最后在1994年七月,带着人考察了一番省内外的市场。果不出所料,市场潜力依然很大,老家的土豆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不光是作为蔬菜用来下饭,土豆最大的需求量是用来做淀粉。所有的淀粉当中,土豆淀粉价格是最贵的,品质也是最好的。
任长军给他设想了一个未来的发展规划,他说,先脚踏实地把土豆生意做好,等赚钱了,再做产业链,比如开淀粉厂。淀粉做好了,可以做下游产品,比如粉丝、粉条,还有薯片这些。
他说,别看土豆不起眼,浑身上下都是宝,就连做淀粉剩下来的土豆渣,都可以当做农家饲料或者农家肥,这也是一笔钱。
除此外,还可以发展种薯,培育新型土豆种子,比如抗病虫的,淀粉含量高的,个头大的,产量多的等等,这就涉及到科技领域了,卖种子很赚钱的。
还有一种变性淀粉,在工业上用途广泛。据了解,衣服上的染料之所以不掉色,就是运用了某种变性淀粉的功用。在食品行业,医疗领域运用也很广泛。
这次考察,李文归还发现了另一个商机,那就是除了土豆之外,一个地方的土特产,比如蔬菜这些,都可以作为商品向外输出赚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