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画饼望梅(1/2)
界首渡口,是汉水河在庐州辖内最靠东边的渡口,再往东,汉水河便陡然向南一拐去,朝着扬州奔流而去。
因此,如果错过了界首渡口,再要想渡河北上就得绕一个大圈子了。
而且界首渡口所在的界首县,也是庐州辖内最富裕的县之一,以出产山羊和彩陶著称。
界首山羊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其中产自陶庙镇的山羊还是贡品,每年一到秋季便会由庐州州衙亲自押运,送往京城。
此外,界首的彩陶也是远近闻名,常年都有大量的客商来此进货,然后再将其运往各地售卖。
因此,界首渡口也是汉水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尤其到了冬季,随着太古山以西的渡口封冻,这里的客流量便会大增。
听罢唐叶封所言,顾唯亭连连点头道:“看来界首渡口当作不二之选了。”
“那也倒未必。”此时,唐叶封忽然又道,“我记得郎君方才说的是‘要紧的货物’,就是不知道有多要紧?”
“嗯……绝对不容有失。”顾唯亭回道。
“可有车马?”
“大队车马。”
“那可有镖局押运?”
“为何要镖局押运?”
“郎君有所不知,在过了界首渡口之后,通往庐州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旱路,一条是水路。”唐叶封道,“旱路即官道,水路嘛,则是在界首以东二十里有条南肥河,南接淮水,北连巢湖,喔,就是庐州城西的巢湖。”
“小哥请接着说。”顾唯亭客气地道。
“是这样,若是走旱路倒也方便,但由此去往庐州也有二百余里,而且途中还要经过两界山,山中常有劫匪出没,所以有贵重货物的客商往往会找镖局押运。”唐叶封道,“不过,据说这几年官府也屡次对山匪有过清剿,不知道眼下如何了。对了,郎君既然和庐州官府相熟,此事应该比在下清楚。”
“这些也是小哥从书上看来的?”顾唯亭不禁问道。
“喔,那倒不是。”唐叶封笑了笑,“关于山匪之事,是在下从庐州城里的镖局听来的。”
“小哥还认识镖局的人?”顾唯亭有些意外。
“郎君误会了。”唐叶封又道,“在下并不认得镖局里的人,只是开镖局的多会用到马车,而马车用久了也容易坏,坏了就会找车行修理,所以,这些皆是在下从车行伙计那里听来的。不瞒郎君,我这人到了何处皆好与人闲聊,也好打听个天南海北之事,让郎君见笑了。”
“小哥这是哪里话,愚下佩服还来不及,怎敢见笑。”顾唯亭连忙道,“那水路又如何呢?”
“水路虽然会慢些,但便宜啊,尤其是有大批货物者,自然会选择水路。”唐叶封道,“等入了巢湖之后,最近的码头距离庐州城也就不到十里而已,转运起来也方便。不瞒郎君,在下所在的阳溪县也靠近这条水路,往来商贩常年不绝,可见一斑。”
“那这条水路上的船只大小如何?”顾唯亭又问道。
“不小,大的船只怕是可以容下百人。”唐叶封道,“在下还记得,在码头边还看到过有不少马匹也随船运走。”
“喔……还有马匹?”顾唯亭眼里忽然闪过一丝光亮。
“这是在下亲眼所见,可不是从什么书上看来的。”唐叶封回道。
“了解,了解。”顾唯亭笑了笑,“小哥果真是有趣、更有才学之人。”
“郎君说笑了,这叫什么才学。在下要是真有才学,也不会屡试不第,连个举人也没有混上了。”
“诶,小哥此言差矣。”顾唯亭道,“所谓科举,既然是朝廷选拔人才之制,也必然是以忠孝之理为先,才学为后,如此也难免以教条代替教化,以唯上代替唯理,学问之辩便会逐渐沦为仕途之争,以致百家不敢再争鸣,长此以往,便会庸才当道,积弊难返。”
“就以小哥这般人才而言,不仅博学广识,且善于融会贯通,临机而变。可在科举之下,却只能受限于所谓应试之道,通古却不敢知今,知书却不能明理,这又岂能是安邦定国、诸夏永昌之道。”顾唯亭继续道。
唐叶封一边听着,一边暗暗在想,这顾郎君所言虽然有些忤逆之嫌,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自己每次应试,提起笔来往往便会天马行空,随性而为,如此一来,自己倒是写爽了,可也破了“规矩”,失了“正统”,很难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郎君所言不无道理,可是如我等生于微末之人,若是不能在科举中有所建树,又哪还有出人头地之日。”唐叶封道,“就像我阿兄,辛苦了一辈子,要是有个一官半职,那还用得着日日看嫂子的脸色度日。”
“哈哈,小哥倒是真是实诚。”顾唯亭笑了笑,“不过,要想出人头地也未必一定要做官吧。”
“此话怎讲?”唐叶封道。
“愚下也是身无一官半职,可即使庐州刺史见了我,一样要礼让三分。”顾唯亭道。
“郎君乃是高门世家出身,还有受封之地,在下如何能比?”唐叶封道。
“愚下出身世家不假,也承荫先祖之泽至今。不过,愚下之先祖也并非一出生便是豪门。”顾唯亭道,“想当年,我祖也只是汉中王帐下的一名校尉而已,因屡立战功才升至骠骑将军之位。等传到第三代,正值当朝太祖兴兵一统诸夏之时,吾祖为避免生灵涂炭,才率部献出了六城十七寨,从此归顺了夏朝。”
“喔,原来郎君祖上还真是汉中人。”唐叶封回道,“如此看来,六府世家皆是易地而封之事是真的了。”
“自然是真的,当年夏太祖就是担心我等这些世家还心存不臣之心,才想出了易地而封之策,目的就是要让我等远离故土,如此便如同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顾唯亭道,“到如今已逾百年,怕是也没多少人记得此事了。”
“那其余几家呢?”唐叶封又问道,“莫非也是起于微末?”
“据愚下所知,崇礼府姚氏,其先祖也本是一介布衣,当年随楚王项伯在荆州起兵,因其熟读兵法,足智多谋,被楚王收为义子,委以重任。”顾唯亭接着道,“不过,楚王薨逝之后,姚氏先祖便拥兵自立,雄踞荆襄一带,成了一方诸侯。”
“怪不得我在一本《荆襄遗事》里看到过,在荆襄一带,姚、项数百年来一直有互不通婚的传统,原来是源自于此。”唐叶封若有所思道。
“小哥这书读得还真是够杂,也记得够多。”顾唯亭道,“此等野闻轶事,愚下还真是没有听说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